首页» 学术科研» 科研动态» 学术交流

传媒与设计学院邀请于德清主编举办学术讲座

 

传媒与设计学院为了提高师生的专业智慧水平,培养浓厚的学术探究氛围,加强新时代大学生对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伦理原则的思辨能力,417日下午2点,新京报评论版主编于德清应邀在腾讯会议上与我院师生共同探讨在新冠疫情评论中应把握的伦理原则与操作尺度,为我们带来了一场直击痛点的精彩讲座。

在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中,评论具有直接发声的作用,在坚持新闻价值至上的同时也要把人作为新闻评论的出发点和归宿,建立全面成熟的传播伦理。于德清主编结合新冠疫情爆发以来“新京报评论”的具体案例,在与师生探讨新闻评论在发挥舆论引导作用的同时,也阐述了在实际操作中坚持和遵循的伦理边界和价值取向。北京工商大学传媒与设计学院副教授路鹃老师主持,她认为“伦理的推演能帮助我们做一个好的抉择,而不是一个对的决定,这有助于形成我们的专业智慧”。

首先,于德清主编以《联邦党人文集》为立足点向我们解释了什么是新闻评论,新闻评论者更应该成为社会的观察者和发言者。于主编从新京报评论的积极、稳健、有见地的宗旨出发,认为在疫情期间评论应该发挥应有舆论引导的作用,即关于在真相、常识、权力、问题以及建议等方面所具有的作用。他重点阐述了六条新冠疫情评论遵循并捍卫的伦理原则,第一个就是“真相高于一切”,相比于可能引起的恐慌,“真相”在疫情初期引起的应有的重视则显得尤为重要;第二个是“事实胜于雄辩”,面对疫情期间层层涌现的谣言,应该保持警惕,在事情还不清楚的时候,不要急于评论;第三个是“不搞道德绑架”,新京报评论《怀念科比与关心武汉,本质上是一样的情感》表明生命的价值不能量化;第四个要“坚守权利与权力的边界”,防止疫情期间硬核防控对民众私权的不尊重;第五个“什么时候都要坚守人文关怀”,不以冰冷和幸灾乐祸的视角看待疫情;第六个是“不要制造族群对立显著舆论特诊:恐鄂,排外,歧非”,努力形成一个平等正确的价值观。

演讲完毕后,路鹃老师点评总结到于德清主编的整个演讲过程覆盖整个疫情发展的整个脉络,在案例的选择上抓住了与疫情和受众知情权相关的每个节点。认为评论应该给世人带来正确的价值判断,而不能拘囿于一元化观点。在讲座的最后,同学们就疫情期间的新闻评论提出了各自感兴趣的一些问题,于德清主编均结合实践进行了精彩的解答,老师和同学们都受益匪浅。

 

 

主讲人简介:

于德清,新京报编委、评论部主编,2001年进入媒体,从事过调查记者、编辑。2005年起从事新闻评论写作。历任华夏时报评论部主任、新浪网评论频道主编。2010年进入新京报评论部。从事新闻评论15年来在各大媒体发表时事评论、专栏200余万字,主创栏目“新京报快评”获得2019年中国新闻将二等奖。

信奉理念——评论员既是时代的观察者,也是时代的建设者。